危險,是很多人對工程車的印象。6月2日,黃椒路上一孩子手腳慘遭工程車碾壓,讓人不寒而栗。
雖然孩子經過治療避免了截肢的噩夢,但這則新聞還是讓大家再次見識了工程車的可怕。
“右側視野盲區”是工程車事故原因中經常被提及的一項。大型工程車高度超過3米,這樣的高度差在車頭右側便會出現一片視覺盲區。這是個頑疾,但并不是沒有辦法預防。臨海頭門港交警中隊在轄區推行“工程車右側感應雷達”,同時增加右轉向報警蜂鳴器,彌補司機視野盲區缺陷。
走進頭門港經濟開發區,路面隨處可見工程運輸車輛,這些車輛承擔著這個新興經濟開發區建設所需的物資運輸。車來車往,交通安全問題自然不容懈怠。
但在這里,3個多月來沒有發生過一起涉及工程車右側盲區的交通事故。
“在安裝‘右側感應雷達’等一系列工程車嚴管措施實施后,轄區工程運輸車裝載更合理,運輸更規范。”頭門港交警中隊中隊長李慧軍說,交通事故的大幅下降有感應雷達的一份功勞。
如何平衡安全隱患和生產需要的關系,是頭門港交警中隊面臨的一大難題。中隊民警從小型車輛倒車雷達得到啟發,歷經數月技術攻關,終于研發出適合工程車的右側感應雷達。
有物體靠近右側車輛時,感應雷達以提示音以及更直觀的距離顯示提醒駕駛員注意車輛周圍的情況,以便駕駛員及時作出停車等操作,解除了駕駛員右轉彎和啟動車輛時視野缺失的困擾。
初,頭門港交警中隊在轄區推行“工程車右側感應雷達”的3個月里也遇到過管理困境。
“百利無一害的東西,但時間一久部分駕駛員開始動起小聰明,應付交警車輛備案要求,在實際運輸過程中將蜂鳴器關閉,擺脫嗡嗡聲。”該中隊工程車管理民警羅邦鑫介紹,中隊立即將強化后續管理提上日程,及時避免了右側感應雷達虛設的危機。
在日常車輛檢查發現此現象后,中隊立即召開工程運輸企業安全會議,通報該行為,并根據積分制要求嚴格責任追究,作出相應處理,及時遏制亂象,并將路面右側雷達檢查常態化。
下階段,該中隊將集中企業、交管部門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動落實,全面推進轄區工程運輸車管理工作,努力創造工程運輸車“臺州樣板”。